參加完蔡校長、劉育志醫師主持的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後,我寫下這篇文章:
自媒體時代,你善用臉書這個發聲工具嗎?
去年大選期間,我筆下的《蘇清泉出招》寥寥數言,引來一千六百讚,四百多分享。
當時我筆下破千讚的臉書文比比皆是,最高紀錄是一萬兩千讚,兩千分享的:《我偷喵一下,我大學同學幾乎都支持柯文哲醫師》。
默默耕耘走過十年
過去的明日報個人新聞台,每天的瀏覽人數從數十開始經營起,一開始我把自己在台灣日報、自由時報刊登過的文章放上來,那時稿寫的勤,有時沒投報社的就直接放上來,寫了幾年,也順利登上蘋果日報論壇數次,蘋果稿費給最多,一篇給到四千,羨煞寫稿人。當時自己是寫興趣的,把自己讀歷史、政論的input,針對當下光怪陸離的政治事件而抒發。
我也曾投稿中國時報,還把中時的作品特別集中在無名小站,如今無名灰飛煙滅,中時人事已非,不過我和當年那位編輯仍是好友,我還參加過他的新書發表會。
跌倒蝶來終被看見
文章寫久了,總有幾篇作品被key person看見,因此我唸大學期間就受邀上遍電台,劉昭惠老師、楊榮南老師都是我的貴人,隔幾年還受邀和李永明教授、畫家戴壁吟聯手主持電台節目,膽子練得更大後,台灣心聲上場我就一點也不怕,大話新聞亦然,我前後上過六次節目。
不變相應臉書百變
退伍後,身邊的人瘋狂討論偷菜,眾人開始玩臉書,我也不免俗地開始寫,一開始從寫身邊小事開始,有時對政治也會幹譙,我發現純幹譙的話,按讚會比較少,加一點政治人物小故事或歷史典故按讚會變多,後來去上課才得知這叫利益聽眾,你純幹譙他或許會讚,但不會佩服你,多看你幾次幹譙就麻痺就不會繼續按讚;但你懂一些別人不知道的典故,或者別人說的落落長,你三言兩語可以把故事講清楚,別人就會佩服你,願意按讚,願意分享。
我才不管臉書的遊戲規則怎麼訂,我只分享我喜歡、我信服的東西。
網站城堡臉書門簾
自媒體時代我們還是需要一個網站,而臉書就像一個窗戶(迎),一道門簾(拒),它可以讓我們快速被看見,吸引眼球後,如果我們引導別人到我們的城堡,就能有更多機會進行各式合作。
迅速架站最強賣點
蔡校長這堂課的最大賣點是迅速可以讓一個前一天完全沒有部落格的人,當天可以生出一個部落格,只要他繼續耕耘內容,一定可以更快被看見,學到「更快」這兩個字,學費就值得了,如果你真的有在部落格打拼過,你就知道「更快」這兩個字有多難,有多珍貴,愈想快,愈急不得。